【安全研究】凌胜利: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安全合作

作者: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4期

摘  要

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加强国内安全治理,也需要重视国际安全合作。周边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的首要外部区域。十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多领域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纵观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的历程,呈现出以下特点:统筹安全与发展、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尊重差异与各有侧重、战略谋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中国在周边地区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安全互信不足、泛安全化、系统效应受限等局限,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基于“求同存异”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周边安全;周边安全共同体;周边外交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论述,提出了“十个坚持”的工作要求。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单列一章并进行全面系统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高度。历经十年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不仅全面系统把握了国家安全的要素,还注重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方法统筹。

周边地区是中国安全与发展面临的首要外部环境,对于中国实现总体国家安全极为重要。因此,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重视周边地区,以此推动周边安全合作不断发展。

目前,学术界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分析周边安全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安全视角探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罗圣荣认为,中国在以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优先考虑周边外交,并且探讨了促进周边安全的相关举措。韩爱勇讨论了全球安全倡议对于构建周边安全新架构的指引作用,认为其不仅有助于确立构建周边安全新架构的实践方向,并且为构建安全新架构的实践路径选择带来思想启发。周方银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陈翔则分析了周边区域安全公共产品的供需变迁,建议中国以安全共同体为供给导向,从机制、理念等具体产品着手,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安全基础。

二是探讨周边安全形势及其影响因素。袁征讨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影响,提出对此要认真评估与分析。苏晓晖重点分析了美国“印太战略”部署新动向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认为中国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积极主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力争突破美国的战略布局。翟福生则认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严重破坏了中国崛起的周边环境和政治经济秩序,威胁地区稳定和中国周边国家安全。中国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构建共同安全的新架构和公正的治理新秩序。
三是关于周边安全具体领域合作的研究。耿亚波等人研究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执法安全合作,构建了利益—机制—成效的分析框架。王高阳探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网络安全合作,认为将网络安全合作嵌入中国周边外交议程,既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李志斐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安全,认为要重视水资源安全在周边总体安全中的重要性。沈骑等人则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视角,分析了中国周边国家语言冲突的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都非常关注周边安全在中国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视为中国需要坚持的重要目标。不过相对而言,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直接研究周边安全的成果甚少,对于过去十年中国在总体国家安全领域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分析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将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系统梳理过去十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总体安全各领域的合作情况,总结合作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提出解决思路。

 一    周边地区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国际践行的首要区域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中国重要的安全理念,其强调安全领域的综合性、安全手段的多元性、安全要素的联动性。实现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不仅需要加强国内安全治理,也需要重视国际安全合作。周边地区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周边安全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的重要目标。

(一)周边地区之于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的重要价值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地缘环境、外交布局和安全形势来看,周边地区的安全合作都会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从地缘环境来看,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极为重要。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正在面临重塑。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更加紧密,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大国博弈导致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演变,美国不断强化在该地区的盟伴体系,致使周边地区分化对抗加剧。从地缘经济环境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开展互利合作与发展经济的首要外部地区,也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示范区域。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极为重要。从地缘安全环境来看,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国家安全与周边地区密不可分。面对复杂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维护周边安全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至关重要。总之,周边地区地缘环境错综复杂,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始终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是从外交布局来看,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居首要地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践行也要首先在周边地区落地生根。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更加重视周边地区。在2013年首次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对外战略布局和资源投入,还是处理国家间关系,中国都高度重视周边地区。周边国家同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利益相连,是中国政策推行、制度构建的优先方向,中国外交的诸多新理念、新方案都首先在周边地区实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都是从周边开始、以周边为重点。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中国的新安全理念,也应将周边地区视为首要实践地区,不断落地生根,如此才能彰显其理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是从周边安全形势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改善周边安全,增强中国国家安全也极为重要。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周边安全唇亡齿寒。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周边地区也面临着不少安全挑战。一些国家加紧构建地区军事同盟,朝鲜半岛问题复杂难解,阿富汗重建挑战重重,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犹存。一些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加剧了周边各国对中国的猜疑,对域内各国的安全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博弈仍将是影响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因素。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提升以及寻求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之外的战略选择,也将对周边安全秩序重构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周边安全的复杂形势,中美两国的安全战略思维截然不同。中国主张开放包容的地区安全合作,美国则极力推动强化盟伴体系,大搞分化对抗。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符合地区开放包容的合作需求,也有助于改善周边地区安全,从而促进中国总体国家安全。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周边外交理念的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睦邻政策内涵,为开展周边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周边外交理念高度契合、相互促进,有力推动了周边外交的开展。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其目标是使中国同周边国家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的统筹,强调各国之间的共同安全和相对安全,推动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良性互动,这与周边睦邻友好外交理念非常契合。中国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积极参与周边热点问题处理,推动劝和促谈,这既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又与周边睦邻友好外交理念相适应。

新时代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周边地区是新型国际关系实践的首选之地,中国与周边国家历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主权;倡导公平正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彼此分歧;促进合作共赢,不断实现产业链融合、推动自由贸易区合作。对于周边地区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而言,关键是要统筹安全与发展,促进各国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相契合,符合周边各国的利益诉求。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主张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基于共同的安全观要求,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与总体国家安全观都主张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同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在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国有针对性地开展周边外交,为保障总体国家安全目标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符合周边国家的普遍安全诉求,也与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念高度契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各国维护共同安全、化解矛盾风险、构建区域安全架构提供了新思路。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周边外交实践的促进

新时代的周边外交实践,主要立足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此要加强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发展方面,尤其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最为典型;在安全方面,推动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则最为关键。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周边外交实践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已经成为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周边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地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框架下,实现了政策、设施、贸易等互联互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地区的行稳致远,增强周边安全保障必不可少。“和平之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周边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从而更好地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推动周边地区合作持续发展。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其中的关键是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当前,相对于周边经济合作而言,周边安全合作还需加强,从而实现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协调。中国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的安全合作,深化安全合作机制建设,推动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这无疑能够减少周边国家之间的安全猜忌,降低地区安全矛盾对于周边合作的负面效应,推动周边外交实践更加顺畅有效。展望未来,中国在周边地区合作中依然具有经济优势,但需要提防美国强化亚太盟伴体系来制造和加大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安全间隙,将周边经济合作政治化、安全化,从而对冲甚至抵消中国的周边经济合作优势。由此可见,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来加强周边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演进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与周边国家加强安全合作,对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极为重要。十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多领域加强合作,谋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居于首要地位。政治安全是指国家在政治方面免于国家内外和政治内外各种因素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政权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与周边国家加强政治安全合作,主要表现为尊重各国主权与独立的发展道路,坚持不干涉内政,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各国的政治安全,争取周边国家对中国维护政治安全的理解与支持,创造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全的周边环境。

十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积极加强政治安全合作。首先,中国领导人在同周边国家政要会晤时,既表明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的意志和决心,也愿意与周边国家磋商解决有关争议。其次,在签署涉及主权的多边条约时,中国倡导尊重各国主权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开展国际合作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为重要前提。如澜湄执法中心在尊重各成员国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筹协调本地区的综合、高效、优质的联合平台,为澜湄六国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最后,在周边国家出现政局动荡的危急时刻,中国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周边各国维护政治安全提供积极支持。如缅甸政局处于持续动荡、内战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下,中国表示尊重缅甸主权,积极推动缅甸各方弥合分歧,找到化解危机的办法。

(二)国土安全

国土安全与领土主权密不可分。如何维护中国的国土安全和塑造周边安全,需要两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就相互尊重领土争端达成谅解和共识。中国已经与绝大多数邻国就领土边界问题达成共识,即便是存在分歧或争端,也尽可能以和平方式进行磋商并管控分歧、预防冲突。另一方面,中国不断加强维护自身国土安全的能力。目前,周边国家大多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国的领土完整。在涉台、涉疆、涉藏、涉港等问题上,对于各种分裂势力的打击,中国得到了周边多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近年来,中国也更加重视运用法律方式维护国土安全,《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增强了国土安全。对于周边国家维护本国国土安全的需要,中国也是尽力予以支持。中国对于一些周边国家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土安全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使得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国土安全得以维护,也有助于促进周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三)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是指国家不受外部军事入侵和战争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一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军事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其他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周边地区,中国主要通过扩大和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加强相互信任、维护军事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与许多周边国家的军方保持高层沟通,在多领域开展合作,推动联合军演、军事培训等合作,为增强周边地区军事安全积极努力。

二是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装备出口不断取得突破。随着中国军工能力的增强,中国也逐渐向周边国家出售军事装备。如向巴基斯坦出口先进的歼-10CE战斗机,向泰国出口071E型船坞登陆舰和VT-4主战坦克。军火贸易实际上客观反映了国家间的军事互信,中国向周边国家出口武器,既能增强周边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也能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水平。

三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军事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也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机制建设,不仅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各种军事合作机制,还谋求为周边地区军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中国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周边地区军事合作机制,推动周边地区军事合作机制发展。2014年,由中方主办的香山论坛实现了从“二轨”(民间性质)向“一轨半”(半官方性质)的升级。历经十余年发展,香山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主场军事外交的重要品牌,对促进相互理解、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信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国家经济安全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能力,抵御外部各种侵袭、干扰、危机以实现稳定发展的能力。中国非常重视同周边国家在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注重产业和贸易合作,增强应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能力。

中国将促进周边共同发展视为重要任务,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面对美西方国家推行“脱钩断链”和“去风险化”,中国始终倡导周边国家基于资源禀赋、结构互补、地缘便利等优势形成的产业链的合理性和互利性。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开展产业对接,与一些周边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就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合作,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度融合,增强各国的经济安全。

中国是周边多数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与周边国家加强贸易合作有利于增进彼此的经济安全。近年来,中国不仅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贸易合作的便利化,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还不断挖掘新的贸易合作增长点。为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中国同周边国家深化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合作,将其作为新的增长点,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高新产业领域不断打造合作亮点。

此外,广义的经济安全还包括金融安全问题。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周边地区存在较为突出的电信诈骗问题,中国与各国警方合作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力地维护了金融安全。

(五)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主要包括防范消除、控制直接威胁社会公共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暴力恐怖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周边地区不少国家社会动荡,跨境犯罪猖狂,因此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安全合作非常必要。

当前,中国社会安全呈现出内外联动的特点,来自周边地区的跨境犯罪组织和恐怖主义势力对中国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显著威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积极以双边或多边的形式,与周边国家在打击跨境犯罪和联合反恐上展开合作。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与周边国家积极展开合作,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走私、网络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有效应对数据安全、生物安全、外空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执法合作,共同应对毒品问题带来的挑战。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已达一百多次,不仅共同提升了执法能力和安全治理水平,更是有力地打击了流域跨国犯罪,维护了各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科技安全

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保障其他领域安全的力量源泉和逻辑起点,是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着来自科技发达国家的技术制约和核心技术威胁的强大的“外源性”压力,因此在周边地区打造维护科技安全的战略支点,有助于防范化解科技风险,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竞争中抢占大国博弈制高点,提升国家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加强与周边友好国家的科技合作,是维护科技安全的重要方式。当前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拥有相对完整的合作框架和成熟的合作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2021年,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启动提升计划,双方聚焦生物、信息、制造、空间、海洋、环境等共同关心的研究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亮点纷呈,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建设的海外科教基地之一,正逐步打造成为集中医诊疗、药物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基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科技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协调运转,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强科技安全合作也面临着较大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

(七)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保障国家、机构、个人的信息空间、信息载体和信息资源不受来自内外各种形式的危险、威胁、侵害和误导的外在状态和方式及内在主体感受。信息安全与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紧密相关,都是信息化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维护信息安全,是有效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层出不穷的信息安全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中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开展信息安全合作。202098日,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打造数字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东盟表示信息安全对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愿同中方加强全球数字治理、网络安全合作。与此同时,数据跨境流动制度的建设正成为双方合作的新高地,《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合作协定的签署,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数据跨境规则合作。中国也与中亚国家于2022年签订了《“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为保障数据安全,共同应对数据安全风险挑战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内开展相关合作提供了战略指引。

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应用与普及,信息安全更多地聚焦于网络安全。中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开展网络安全合作,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国家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中国与大部分周边国家在网络安全治理的观念与主张方面有着较强共识,都强调网络主权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加强周边网络安全合作。

(八)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通常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生态系统自身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二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或人类的生存安全。生态安全的特点表现为整体性和全球性、破坏的不可逆性和恢复的长期性。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加强生态安全合作符合彼此利益。201811月,《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明确提出,要加强环保、可持续发展合作。中俄两国间也建立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保合作分委会机制,两国跨界水体水质连续多年保持稳定,边境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与内陆邻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治理难题。近年来,中国与蒙古国持续加强荒漠化防治合作,签署了《中蒙关于边境地区森林草原火灾联防协定》和《中蒙自然环境与旅游部生态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有力推动了生态安全的跨境全域治理。中国也与中亚国家携手应对荒漠化,中国科学院帮助哈萨克斯坦建设首都圈生态屏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咸海保护领域的合作升级加速,协同当地推广普及滴灌节水技术,开展盐碱地改良治理合作。

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有效地维持功能并提供服务,有赖于其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和对人类有益的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与周边国家积极展开保护生物多样性合作。中国发起建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定期举行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圆桌对话,围绕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进行交流。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九)资源安全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资源安全包括总量要充裕、质量有保障、供给多元化、分布均衡化和价格可承受五种基本含义。资源安全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内外交互反馈的复杂系统。因此,维护中国资源安全,也要把握整体、立足周边,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资源安全合作。周边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深化周边资源合作,对于保障中国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在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关系因众多跨国界河流而产生。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开展水资源安全合作。在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中国已与流域内其他国家加强水资源合作,并与哈萨克斯坦就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国际河流加强资源合作。通过加强跨界河流的水资源安全合作,既能促进睦邻友好,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合作。

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矿产海外供给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金、银、铜、铁、锡等战略矿产资源和发达的铁路运输网络,中俄制定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就矿产资源开展了大量合作。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矿业合作也不断深入,双方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东盟矿业论坛,在矿业勘查、开发、贸易全产业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东盟重要的矿业合作伙伴。

中国还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俄原油管道复线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相继投运。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领域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就能源领域合作也达成了诸多共识。

(十)核安全

核安全的含义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防止涉核事故发生,在涉核事故产生的情况下减轻事故的放射性后果;二是防止恐怖分子以及其他反社会人员对核武器、核材料、核设施、放射性材料等发起破坏活动,在破坏发生的情况下,阻止和减缓其后果;三是应对来自外部的核武力威胁,防止核讹诈、慑止核攻击,维护中国战略安全。核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核安全需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把握针对性、注重统筹性,推动核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互相促进。

中国重视加强核安全国际交流合作,重视与周边国家间的核安全政策交流与务实合作。中国与日本、韩国签订了核安全合作协议,建立了中日韩核安全监管高官会机制,共享监管经验。中国将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视为防止核恐怖主义的重要环节,与俄罗斯就此展开了密切合作。

中国积极维护周边地区的核不扩散态势,推动建立无核区。20145月,中国同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共同签署《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中国也支持东南亚无核区建设,在2022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22025)》中,中方表示支持东盟为维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所作的努力,包括探讨中国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以及需要时为促进与有关各方对话提供必要协助。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力推政治解决,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局势的稳定。

综上所述,十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实现了诸多安全合作,不过上述梳理并非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的全部,只是选择合作相对丰富的领域进行总结: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丰富发展,其指涉的安全领域也在动态变化;二是周边各国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存在差异,开展安全合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三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广泛,各领域安全的涉外程度不同,开展国际合作也存在差异。
 三    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实践的特点
十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安全合作。纵观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的历程,可以发现呈现统筹安全与发展、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等特点。

(一)统筹安全与发展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统筹安全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符合周边国家的现实需求。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在周边地区安全合作中非常重视统筹安全与发展。

在东北亚地区,尽管面临着朝核问题等地区安全难题,中国还是积极倡导加强地区安全对话,避免地区阵营对抗,谋求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谋求地区安全与发展的统筹。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显著体现了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中国不仅和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了密切的经济合作,还就各种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强合作,中国与东南亚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合作态势。

在中亚地区,中国与地区各国的合作呈现安全与发展并行的特点。在安全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在打击“三股势力”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防务、执法等领域的安全合作;在发展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以能源合作为基础,不断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促进安全与发展的两轮驱动。

在南亚地区,中国不仅重视与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积极推动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还重视印巴冲突、中印边界争端的妥善处理。在发展方面,中国也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建设工作,推动中国与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

总体而言,在周边地区的外交实践中,中国非常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安全视为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保障,将发展视为解决周边问题的总钥匙,积极推动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二)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要注重各领域安全的协调推进。维护各领域的安全是实现总体安全的必要前提,只有最大限度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化解各方面的风险,才能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以实现总体安全的目标。基于系统集成的视角,中国对于周边地区总体安全合作的推进非常注重各领域安全的协调推进,“求同存异”以提升安全合作整体水平,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某个领域安全的“木桶效应”,促进各领域安全合作协调并进。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中国同周边次区域国家的安全合作重点状况可参见表1
东北亚地区局势多变,国家经济相互依存与政治安全紧张并存。加强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要注重政治安全、核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多领域安全合作,避免某些安全问题恶化影响总体安全。中国主张朝核问题的双轨并进,倡导地区包容性合作,都体现了对各领域安全的协调推进思路。不过由于地区各国对此认知并不一致,导致东北亚地区各领域安全协调推进也不时面临困难。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各领域安全合作较为协调,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等多领域加强合作。双方通过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在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有力地提升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总体安全合作水平。

中亚地区面临着各类安全风险,中国非常注重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加强安全合作,有力地维护了共同安全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

而在地区传统安全结构“固化”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建设非正式合作机制以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方式与南亚国家开展合作。中国与南亚国家主要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但由于印巴冲突和中印矛盾,导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总体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

总之,中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积极协调推进与邻国在各领域的安全合作,促进周边地区整体安全合作水平提升。但囿于不同的次区域权力格局、国家间关系、安全认知等因素,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合作也面临不少困难。

(三)尊重差异与各有侧重

周边地区各国多样性特点突出,各国大小、贫富、强弱不尽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基于差异性的安全合作很有必要,在周边地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推进。在周边不同次区域,由于各自安全诉求差异,中国与其安全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此,要尽可能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以共同利益较多、合作基础较好的领域为侧重点,形成安全合作的示范效应,实现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推动更加广泛的安全合作。

在东北亚地区,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得该地区阵营化趋势风险增加。维护东北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保障。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中,结合当前该地区地缘环境和国家间关系,中国重点关注核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在东南亚地区,东盟对地缘政治竞争冲击地区合作和东盟中心地位存在高度焦虑和关切。中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增加与东盟的战略共识与共同利益。为此,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参与以东盟为中心的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合作,主要侧重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

由于中亚五国具有多样化、差异性的鲜明特点,中国分领域开展合作,与中亚各国建立安全合作关系。中国与中亚国家主要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资源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参差不齐,开展安全合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与南亚国家主要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其中与巴基斯坦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合作显著。

总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注重周边不同次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合作各有侧重。中国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思路推进周边安全合作,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周边安全的总体合作水平。

(四)战略谋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

在周边地区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注重战略谋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在战略谋划方面,中国注重周边地区安全合作的顶层设计,倡导构建亚太安全架构,试图为周边安全在顶层设计上确立合作框架。中国主张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同地区国家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为此,中国积极倡导地区包容性安全合作,通过多领域、多层次合作机制来加强周边安全架构建设。尽管当前中美战略竞争凸显,但中国依然寻求中美之间的大国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不过相对而言,当前周边地区安全架构建设推进比较困难,在安全合作主体、安全合作理念和安全合作内容等几个关键方面都缺乏共识。与此同时,中国也重视周边地区安全机制的务实推进,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澜湄合作等机制加强地区安全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安全合作领域,中国积极加强与各成员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等多领域合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为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作出多方面积极贡献的同时,上海合作组织也对中国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上海合作组织需进一步整合扩员优势,更好地促进地区安全合作。

近年来,中国对于亚信会议机制的重视显著增强。20145月,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并通过了《上海宣言》。为推动亚信机制发展,中国以实际行动和切实措施,维护亚洲的繁荣稳定,用实实在在的项目及其成果,夯实合作基础,包括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亚信实业家委员会、亚信成员国军事院校校长论坛等。2016年,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就“以对话促安全”主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共识。2022年,亚信会议通过《阿斯塔纳声明》,进一步将亚信会议机制化,从而向区域性国际组织转型。

近年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已经确立了清晰的框架,该框架以领导人会议为支撑,并致力于发起澜湄国家产能合作、推动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通过发展各优先合作领域,有效推动了相关合作与国家总体安全的衔接,增强了成员国的国家安全,提升了次区域总体安全合作水平。
 四    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与周边安全合作的影响
十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周边国家加强各领域安全合作,推动整体安全合作水平的提升。这也使得中国能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参与周边安全合作的实践效果可参见表2
(一)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统筹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其对于周边安全合作的指导意义在于要以中国的国家安全来促进周边安全,要实现孕国家安全于周边安全。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可以有效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

中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如何处理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实践的重要目标,更是维护中国陆地边境、海洋权益的重中之重。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妥善处理领土争端,有力地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陆地争端方面,虽然与印度的陆地边界争端不时激化,但总体可控;在海洋争端方面,无论是南海争端还是钓鱼岛争端,中国都是从更系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思考海洋争端,既要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要统筹考虑邻国关系的总体利益。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大局视野来处理双方的领土争端,也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观和系统观。

通过加强周边安全合作,促进周边安全的整体提升,也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周边地区存在不少安全风险,并且极有可能外溢影响中国。比较典型的是恐怖主义、跨境犯罪等问题,这也使得中国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减少周边安全外溢的负面影响。此外,通过与周边国家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增进军事互信,也能促进国家安全的提升。

加强周边总体安全合作,对于维护中国发展利益也极为重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构筑更加坚韧的周边发展利益网络,无疑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增强发展战略空间和发展韧性。

(二)更好地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复杂,营造周边地区和平稳定的环境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自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中国对于周边安全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在政策沟通、规则倡议、安全机制、务实合作、大国担当等方面对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对诸多安全问题不断加强政策沟通。无论是比较棘手的军事安全问题,还是低敏感度的生态安全问题,中国都是尽可能与周边国家保持磋商,推进相关合作机制建设。

在规则倡议方面,中国努力与周边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中国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等规则,引领周边国家凝聚安全合作共识,为安全合作实践提供理念指导。面对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国和东盟国家于2013年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目前正持续开展“准则”二读并取得进展。为推动地区无核化,中国签署并批准《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尊重蒙古国的无核武器地位,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作好了充分准备。

在安全机制方面,中国参加和推动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发展。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机制稳定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议,同东盟国家举行联合反恐演练,践行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完备的执法安全合作法律基础。

在务实合作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安全合作。2019年7月,《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近年来同周边国家组织反恐、维和、救援和军兵种技战术等系列联合演习和训练,广泛开展边防海防、院校智库、教育训练、医学医疗、装备技术等交流,务实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打击反恐、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合作正不断深化。未来,中国仍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深化周边安全合作机制,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走深走实,实现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的重要目标。

在大国担当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为周边地区安全积极行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中国为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朝鲜半岛问题、阿富汗问题、缅甸问题中提出了中国的建设性方案,推动劝和促谈。

(三)更好地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边安全共同体则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国通过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凝聚共识、协调机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推动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国积极推动周边国家形成安全观念共识,为安全共同体建设凝聚共识。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但鉴于当前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和多样性更加突出,应对安全风险离不开国际合作。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实现安全的互利共赢。相比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浓厚的安全观,中国倡导的安全观更符合周边各国的需求,能够更大程度地凝聚周边各国安全观念共识,夯实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基础。

目前,中国周边地区并不缺乏安全机制,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机制效力不足和机制碎片化。中国积极推动周边地区安全机制建设,为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增强制度保障。上海合作组织可以被视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机制的典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安全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基本不诉诸武力解决彼此分歧并共同反对外来安全威胁;南海问题各方目前正在不断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将构建南海地区合作机制视为重要目标;湄公河联合巡逻机制已运行一百多次,在机制建设、信任积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推动这些机制在安全方面加强磋商与合作。此外,中国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建立防务安全磋商和工作会晤机制,沟通渠道保持畅通。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多边合作机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尽管当前面临大国博弈、热点问题等困扰,但周边多数国家都意识到彼此的安全不可分割,反对地区分化对抗和军事冲突。与此同时,中国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也为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提振了信心。目前,中国已经与周边许多国家就构建双边、次区域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如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还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澜湄命运共同体等等。在这些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安全合作,是中国不断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为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提供动能的表现。
 结 语 
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复杂,既有冷战遗产,也有现实热点;既有国家间安全冲突,也有国内冲突外溢;既有大国博弈,又有小国动乱。周边动荡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使得在周边地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非常必要,也极为重要。十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还面临着一些质疑,弱化了周边国家的安全互信。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提出的其他安全观一脉相承,体现了开放性和合作性的特征。美国奉行联盟安全观,极具排他性和对抗性,还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试图增加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认知,对冲中国安全观的地区影响,导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践行面临较大阻力。

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领域广泛,在周边安全合作中容易形成“泛安全化”的负面影响。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且其安全内涵还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增加。传统安全观有着极强的国家属性,如果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都归到安全框架下,则会形成“泛安全化”的风险,增加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交易成本。

三是周边安全合作的参差不齐,使得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效应受限。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在领域、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低敏感度的安全合作更加普遍,而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等合作更为受限。受此影响,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实践的系统效用受限,构建周边安全共同体面临挑战。

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既需要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也要因地制宜加强安全合作的精准性。与此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也需要注意到各国国情的差异性,相互之间的安全利益不乏冲突性。中国应尽可能基于“求同存异”拓展安全合作基础,提升安全合作水平,不必寻求在周边地区整齐划一地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断推进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

【来稿日期:2024-02-20

【修回日期:2024-05-27

【责任编辑:谢磊】
论文原载《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4期,转自国际安全研究ISS公众号2024年6月28日。

往期推荐

【安全研究】凌胜利、王秋怡: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角色

【中国外交】凌胜利: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内涵与路径

【战略研究】凌胜利: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思维创新

【联盟研究】凌胜利 吴玥瑾:“北约亚太化”:联盟转型还是联盟扩员

【安全研究】凌胜利、朱翊民:蚍蜉撼树抑或聚沙成塔: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传统安全治理的路径差异

【美国研究】凌胜利、李嘉钰:盟国参与美国经济制裁的动因分析 (1992-202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查看原文

为您推荐